11 月 22, 2022 改變商業的100人:崔貞文,「停止歧視亞太裔」聯合創始人 (Business Insider)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裏,有數十位CEO、經理和工作人員與崔貞文聯絡,想知道如何合作和支持亞太裔社區,崔貞文說:他們詢問如何支持他們的亞太裔員工,應該向哪些非營利組織捐款,以及如何在他們的公司文化中幫助(亞太裔)獲得安全感。
11 月 7, 2022 移民團體面臨在社交平臺上打擊選舉相關假新聞這項 「不可能」的工作(Washington Post) 非英語的選舉謊言在社交應用中隨處可見。各個團體正在使用新技術方法來阻止假新聞傳播,但卻無法與謠言的傳播速度匹敵。
11 月 7, 2022 美國最高法院接手平權法案 — 而這是這位哈佛畢業生擔憂的原因 (NowThis News) 「我們需要從一個更大格局來理解對社會如何運作的期望」——這位亞裔哈佛大學畢業生說,最高法院正在審理的平權法案案件將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並延伸到高等教育之外。
11 月 2, 2022 跨種族同性戀伴侶對愛與仇恨的討論 (Bay Area Reporter) 林明利和米奇·林(Amos and Mickey Lim)這對已婚的同性伴侶和他們14歲的女兒住在三藩市,他們的愛情之路充滿了挑戰。
11 月 1, 2022 抨擊平權法案的少數亞裔美國人發聲的背後 (NBC Asian America) 盡管70%的亞裔美國人支持平權法案,但亞洲教育系統施加的壓力、移民的創傷和對美國種族歷史缺乏了解等因素影響了反對意見。
10 月 31, 2022 哈佛被指控在1980年代歧視亞裔美國人 (NY Times) 對哈佛大學的訴訟並不是第頂尖大學第一次被指控在招生中歧視亞裔。在20世紀80年代,亞裔美國人的學者、家長和活動家對包括哈佛在內的十幾所大學提出了類似的指控。
10 月 31, 2022 平權法案的支持者們說亞裔美國人也同樣從中獲益 (NY Times) 2018年,幾位說他們自己從平權行動中受益的學生在聯邦法院代表哈佛大學作證。其中一位是陳珊妮(Sally Chen),她是華人工人階級移民的女兒,父母只會說有限的英語。
10 月 31, 2022 在最高法院外的集會上,雙方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NY Times) 周一上午,當大法官們聽取北卡大學和哈佛大學能否將種族是否可以作為錄取因素的案件辯論時,一個多元的群體舉起了寫有 「我不是一個楔子」、「不是你的模範少數族裔」和「團結就是力量」的標語。
9 月 11, 2022 蒙特利灣的一個節日因為對亞裔的不尊重引起了對種族的重新審視:它的消亡會帶來愈合嗎? (LA Times) 面對整個蒙特雷灣地區的居民在公開聽證會上發言的壓力下,組織者在2月份取消了燈籠節(Feast of Lanterns)的活動。 而在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沈默之後,市政府官員終於在今年春天為焚燒村莊的歷史公開道歉。